2025年6月12日,北京。
第四届“国潮新青年设计大赛”总决赛日前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圆满举行。本届赛事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北京设计创新发展促进会主办,聚焦老字号品牌的视觉创新与年轻化转型,在强化文化自信与视觉语言传播力方面展现了显著推动力。
大赛特别设立“国际对话”线上交流板块,邀请来自美国中央政策大学艺术学院的访问教授郑少轩担任特邀线上演讲嘉宾。郑少轩在发言中,首次系统提出“文化视觉编码系统”理论,强调“设计不只是传达形式,更是编码文化、解码认知的结构过程”。该理论提出以“视觉逻辑单元 + 文化语义单位 + 技术适配接口”构建多语境识别下的统一视觉沟通模型,受到与会专家高度关注。
在演讲中,郑少轩对“国潮设计”当前常见的视觉元素复用、语义漂移与受众割裂问题做出系统性阐述,认为现阶段设计师亟需突破“装饰性改造”阶段,进入“结构性编码”与“语境性传播”的整合阶段。他指出:“在全球文化对话环境下,视觉系统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具备三项能力:可识别性、可复用性与可转译性,缺一不可。”
随后,郑少轩对三件入围决赛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他特别提及“悦泉记·绣花鞋AR互动系统设计”,认为该作品在图形语言构建上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图案”向“数字行为”的转换。他分析指出:“作品通过将刺绣图案编译为AR触发符号,并结合用户行为路径进行交互反馈,是一次视觉信息结构与交互逻辑结合的典范实践。”
另一件作品“苏造酱园·青年系列品牌体系设计”则被认为在符号系统标准化方面具有强应用潜力。郑少轩提出:“该项目构建了完整的主副标、辅助图形、色彩策略和语言体系,体现出对品牌语义逻辑链的清晰把控。”他建议项目团队可进一步开发“符号资产包”和“应用场景模块库”,使其具备更强的视觉传播适应性与场景延展能力。
第三件“齐鲁春熙·文创茶礼视觉系统”作品被点评为“具备深层文化联想能力”的视觉输出,郑少轩认为该项目通过笔触风格一致的插画与定向排版结构,营造出传统节气文化的氛围视觉叙事,但仍可增强在数字平台的可变适应能力,例如开发动态元素与自适应比例版本,提升其媒介适配广度。
与会多位高校评委表示,郑少轩教授的点评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结构性反馈,尤其对“设计系统化”“视觉文化模型构建”“文化资源可编码转译”等议题的理论梳理,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具战略性和未来视角的设计教育思路。
大赛组委会透露,未来将与中央政策大学联合开设“国际青年设计人才共育计划”,围绕文化视觉策略、人工智能辅助创作、跨文化交互系统等方向设立联合课题与线上工作坊,推动设计教育在全球文化背景下的实践融合与创新拓展。(编辑 赵青)